通用電磁能罐療(組)機型
一、SD-J-E2通用電磁能罐療(組)機型
(1)機型介紹:
實現傳統吸附罐和電磁能傳導雙效疊加,擁有疊加罐療模式和動態走罐模式。在疊加罐療模式下有雙重沖擊技術,能刺激深層肌肉;在動態走罐模式下有能量逐級傳導的功能,可以根據個人肌肉狀況設定個性頻率。
(2)主要功效:
電磁能吸附罐具有傳統吸附罐功能和電磁刺激疊加增效作用,能夠使細胞組織產生強烈振蕩,血液循環加速,達致舒經活血、鎮痛行痹、袪瘀消腫等目的。
(3)適用場所:
各級醫院中醫針灸科、疼痛科、骨科、康復醫學科、體育運動隊、體育健康中心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、中醫館等。
二、SD-J-E2通用電磁能罐療(組)機型——治療模式
(1)疊加罐療
電磁罐刺激時,使刺激部位的細胞組織產生強烈振蕩,加速血液流動、促進血管的擴張和收縮。從而達到舒筋活血、祛瘀行滯、通痹、鎮痛、解痙、消腫的目的。以能量疊加的方式,使電磁能深入深層肌肉,解痙消炎、松解粘連、對機體功能恢復效果更加明顯。此功能以雙重沖擊為特色,刺激深度及力度更大。
(2)動態走罐
動態走罐利用能量逐級輸送的原理,以流動走罐的方式,循經循絡地逐級推動,實現整體的治療。運用中醫“氣”的理念,針對關鍵腧穴布罐,實現整條經絡的疏通,同時通過電磁能及肌肉的收縮效應加快血液循壞,松解粘連,疏通瘀阻、高效完成經絡疏通。同時電磁能的鎮靜鎮痛作用,對神經修復也有較好的效果。
三、SD-J-E2通用電磁能罐療(組)機型——治療前準備
四、SD-J-E2通用電磁能罐療(組)機型——治療示意圖
五、SD-J-E2通用電磁能罐療(組)機型——部位和劑量
(1)治療部位:
正確地選擇治療部位,與治療效果有極為密切關系,治療作用方式,可能是全身的,也可以是局部的,或者是全身和局部兩者結合應用的。
局部主要指病變部位,如局限性炎癥、損傷等。局部進行治療應注意將病變部位置于物理能作用場內,但是,對于疼痛 綜合征、某些內臟或功能性疾病,則不僅限局部進行治療,有時還應用全身治療、上病下治、下病上治、左病右治、右病左治的原則,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。
(2)治療劑量:
治療劑量是包含物理因子刺激強度和作用時間兩個因素。劑量不同,治療效果大不一樣。大劑量抑制,小劑量興奮.
小劑量可使網狀內皮系統細胞吞噬能力增強,提高免疫能力,防止炎癥發展,作用于血管系統,能擴張血管,改善血液循環,加速滲出吸收。但超過大劑量則可能使血管內皮腫脹。建議只有合適的劑量才能充分發揮物理因子的特異性作用,激發人體生理調節機制。而在應用較大劑量時,體內產生過多熱量,則抑制機體某些生理調節機制。
應用合適劑量要恰到好處,以能產生治療作用為限;應用大劑量要根據治療需要,千萬不要誤認為劑量愈大愈好,時間愈長愈好,感覺愈強烈愈好,這樣會事與愿違!
六、SD-J-E2通用電磁能罐療(組)機型——治療療程
治療療程:
在低頻電磁能量治療過程中有些疼痛疾病很難一次達到理想效果,因而需要每日或隔日一次連續治療,這就是治療療程。
因為低頻電磁能量物理因子作用于人體之后,會產生記憶反應,經過多次積累或疊加產生效應,產生持續療效。療程有長有短,這是根據病情、治療目的決定的。
一般地講,急性病療程短(2~4次),慢性病療程長多個療程(10次)為一療程,設置一個間歇期,以利于患者機體重新調整恢復,療程間歇期,一般為3天,累積作用強者,療程短;累積作用弱者,療程長;用于治療者療程短。對于需要進行多個療程的慢性病患者,間歇期應當在兩個療程之間, 長者可達到1~2個月。 用于預防、保健者療程長,可每周兩次進行調理。
六、SD-J-E2通用電磁能罐療(組)機型——關于禁忌癥
(1)不適宜和謹慎使用人群
惡性腫瘤患者;
月經期、懷孕婦女等;
嚴重高血壓癥狀者;
嚴重腦血栓急性發作患者;
急腹癥、大出血、活動性肺結核等;
高熱、急性熱性病出現紅腫熱痛患者;
有傳染性疾患、嚴重皮膚病患者;
心臟病、急性心肌梗塞、內置心臟起搏器或支架術后者;
扭挫傷嚴重者在24小時內不宜使用;
(2)治療過程注意事項
治療過程中出現對藥酒過敏者或出現紅腫、局部疼痛、頭暈等不適時,應立即停止治療;老幼體質弱者可適當調整治療次數與時間;有皮膚知覺障礙者慎用。
溫馨提示:
電磁能刺激或電磁能藥物導入治療后,治療部位會有發熱的感覺。這是在電磁能及藥物的作用下,細胞分子劇烈運動后的現象,是電磁能轉換為熱能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改善的生物反應。而血液循環的加快,促進了細胞的新陳代謝和病灶的修復需要營養和體液的補充,因此治療后需注意保證休息并及時補充營養液體(湯水、蜜糖水【糖尿病患者可選用葡萄糖水】、淡鹽水均可)。